当前位置:光阴小说网>游戏竞技>我刷的视频在古代爆红> 第327章 名家白马非马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327章 名家白马非马(2 / 2)

孔穿一上来就说公孙龙道义高尚,早就想要成为其弟子,只是不能同意白马非马的学说。

只要公孙龙放弃这个说法,他就请求做对方的弟子。

公孙龙反驳自己之所以出名,只是由于白马非马的学说罢了。

现在要他放弃它,就没有什么可教的了。

接着公孙龙又批评孔穿的求学态度,想拜别人为师的人,总是因为智力和学术不如别人。

现在要他放弃自己的学说,这是先来教他,而后才拜他为师,这是错误的。

随后公孙龙又引经据典,白马非马的说法,也是孔子所赞同的。

当年楚王曾经张开弓装上箭,在云梦的场圃打猎,结果把弓弄丢了。

随从们请求去找。楚王却说不用了。

楚国人丢了弓,楚国人捡到了,又何必寻找呢。

孔子听到后却说,楚王的仁义还没有做到家。

应该说人丢了弓,人捡了去就是了,何必要说楚国呢。

公孙龙认为照这样说,孔子是把楚人和人区别开来的。

世人肯定孔子把楚人和人区别开来的说法,却否定他把白马与马区别开来的说法,这是错误的。

最后公孙龙又总结,孔穿遵奉儒家的学术,却反对孔子所赞同的观点。

想要跟他学习,又叫他放弃所要教的东西。

这样即使有一百个他这样的人,也根本无法做孔穿的老师。

孔穿听完之后,被辩驳得哑口无言。

“公孙龙在他的著作公孙龙子坚白论中举了一块坚硬的白色石头例子,用来诠释坚白石理论。”

“他认为白色与坚硬这两种属性不能同时存在于石头中,而且两者之间也没有必然的联系。”

“眼睛只能看到石头的白色,但是看不出石头的坚硬。”

“此时,就相当于石头的坚硬属性藏了起来。”

“也就是说此时只有白石头,而不是白而坚硬的石头。”

“用手摸能感受到石头的坚硬,但却感觉不到石头的白色。”

“此时,就相当于石头的颜色属性藏了起来。”

“也就是说此时只有坚硬的石头,而不是白而坚硬的石头。”

“白色与坚硬这两种属性是不能相容的,一方出现另一方就离开了。”

“也就是说,石头不是因为白而坚硬,反之也不是因为坚硬才白。”

“同样,人的高矮与才能也没有必然的联系。”

“最后,公孙龙得出了坚与白是独立存在于石头之外。”

“意思就是物体的属性是独立于物体存在,且彼此之间也没有必然联系的,这就是离坚白学说。”

刘彻:名家在战国之后就走向了没落,在独尊儒术之后就彻底销声匿迹了。

春秋战国时期,曾流行着坚白这样的话题。

所谓坚白,指的是坚硬的特质和白色。

从常识出发,某个东西比如说石头,它当然是可以是一颗具备坚硬的特质的白色的石头。

但在名家眼中,坚与白是不可放在一起的。

公孙龙强调坚是一种物体的触觉属性,靠的是人类的触觉器官感应。

而白则是物体的视觉属性,依赖的是人的视觉器官。

从触觉的角度来看,人只能感觉到石头的坚硬而不能看到白色。

而从视觉的角度来说,人又只能看到白色而不能感觉到坚硬的特质。

因此,不管从哪个角度来说,坚和白都不能共存于一个事物之上。

显然,从常识的角度来看,人当然可以同时感觉到一块石头既是坚硬的,又是白色的。

公孙龙却偏偏要将之分开,这里所涉及的就是逻辑推断的问题。

公孙龙并不是从常识层面来坚持一块石头不能同时具备坚硬和白色的特征的,而是从逻辑的层面来解释的。

公孙龙已经超越了常人的感性思维,而选择从具体事物中抽离出来,去观察背后的逻辑。

因此,在公孙龙看来,坚或白已经是两种分别存在的概念,它们并不依赖于某种事物而存在。

纵然一块石头当然可以同时具备着坚硬和白色的特征,但公孙龙想要说明的是其他的事物也可以同时具备这两种特质。

因此,重点并不在于这块石头有没有坚硬和白色的特征。

或者说,一块石头能不能同时具备坚硬和白色的特征的问题毫无意义,因为从生活现象出发就能够回答这个问题。

公孙龙想确认的是,坚硬或白色本身就是作为不同的概念而存在的。

而这些概念所支配的并不是某个具体事物,而是整个经验世界。

甚至更进一步来说,世人或许从未见到过真正的白,所见到的不过是白的概念而已。

原因很简单,概念是为了区别不同事物而存在的。

白之所以是白,是因为它不是黑。

当想要确认这究竟是不是白的时候,必须先确认黑,而确认黑又需要通过确认其他颜色。

换言之,世人永远在确认白的道路上,却始终无法真正触碰到它。

或许正是因为公孙龙向世人展现了一个完全不同于经验的学问,而当时的世人尚未学会完全地从概念层面思考问题。

因此,战国之后,名家迅速地走向了没落。

“从这些例子看,名字学派确实有混淆事物的诡辩嫌疑。”

“但在两千多年后,人们发现以公孙龙为代表的名家是坚持了物质第一性的唯物主义立场,属于逻辑哲学的范畴。”

“而且公孙龙提出的白马非马命题,类似于古希腊思想家亚里士多德的本体理论,这是对中国古代哲学本体论的一个独特贡献。”

“另外,公孙龙提出的坚白石学说,也与同时代的希腊柏拉图的共相理论惊人的相似。”

“公孙龙构造了一个相当丰富的关于语言本身的哲学理论,他的成就并不比亚里士多德逊色,是中国逻辑学理论大厦的真正奠基人。”

“但可惜的是,由于公孙龙的学说不是帝王之术,对封建王朝的统治没有贡献。”

“再加上哲学理论过于深奥,被当时的诸子百家认为是以名乱实的诡辩之术,并加以抨击。”

“所以在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名家学说就开始边缘化。”

“而在汉武帝独尊儒术之后,名家学说更是销声匿迹了。”

“公孙龙的学说现在看来,有很大的局限性。”

“他形而上学地割裂了一般和特殊的关系,把一般和特殊的差别片面夸大,结果导致了形而上学的诡辩。”

“但这并不影响公孙龙,对中国逻辑学的巨大贡献和影响力。”

“他正确揭示了形式逻辑概念论,几乎所有的丰富内容和最基本的思维规律。”

“并开始把名实问题作为真正的逻辑问题来研究,使之成为一个独立的知识领域,而不再是伦理政治的附庸。”

“从这个意义上说,公孙龙是中国逻辑学的鼻祖。”

梁启超:公孙龙所创立的逻辑学说,可以说是他对中国古代思想史最伟大的贡献。

在诸子百家中,名家是春秋战国社会大变革的产物。

他们的辩论,具有反传统的精神,是为新的政权服务的。

但由于他们认识的角度不同,因此观点有所不同。

公孙龙片面夸大了认识的某一方面,强调事物差别的一方面。

他们所强调的这方面有精辟的思想,但是这些认识却受到形而上学思想方法的限制。

他们的错误是世人认识发展史上不可避免的,后期墨家的逻辑思想正是对他们的批判总结。

公孙龙也是中国古代思想史上最具争议的人物,但他独特的哲学思想和思维方式却对中国哲学思想史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公孙龙观察事物,虽然把个别与一般用离的观点绝对化。

只见离而不见合,不符合辩证法的个别存在于一般之中的观点。

但他能够开辟逻辑领域,建立逻辑学的理论体系,有助于百家争鸣的发展。

中国历史上多数学派看重研究政治伦理,大多不懂逻辑学。

甚至不承认这门学问,往往以政治伦理观念来批评公孙龙的逻辑思想。

直到近代世人才公开承认公孙龙辩学对象逻辑的问题,并加以重视。

本章完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章

光阴小说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