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光阴小说网>游戏竞技>我刷的视频在古代爆红> 第321章 道家鼻祖老子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321章 道家鼻祖老子(1 / 2)

说到孔子,就不得不提先秦诸子。

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在神州大地掀起了一场社会大变革的风暴。

在这个时期,一个新的社会阶层应运出现了,这就是士。

他们来自社会的各个方面,地位虽然较低,但很多是有学问有才能的人。

有的是通晓天文、历算、地理等方面知识的学者,有的是政治、军事的杰出人才。

由于士的出身不同,立场不同。

因而在解决现实问题时,提出的政治主张和要求也不同。

他们著书立说,争辩不休,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

而其中最有代表性的士,当属孔子、老子、庄子、墨子、孟子、荀子等人物。

相比于孔子,道家创始人老子的知名度丝毫不逊色。

老子是中国古代著名的哲学家,道家学派创始人,又被奉为道教的鼻祖。

老子的思想主要集中在道德经一书中,核心体系是道,试图用道来总括宇宙万物的统一性和本质。

在自然观上,老子认为道是宇宙万物的本原,天地万物是道演化生成的。

道还是万物存在的普遍根据,万物得道而生,得道而成。

道也有客观自然规律的涵义,天地万物和社会人事都以道为法则。

此外,老子哲学中还有较丰富的辩证法思想,认为一切事物都包含有相互对立的两个方面。

并且一切事物都处于运动变化之中,其运动规律就是向相反的方向运动发展,最终仍要回归到道。

老子在历史观、人生观、文化观等方面各有论说和独到见解,后世儒家、法家、佛教、道教等对其思想均有不同程度的吸收。

特别是在道教,道教奉道德经为主要经典,老子更是被道教神化为道教的太上老君。

老子的影响并不仅限于中国,在世界范围内也影响巨大,曾被列为世界百位历史名人之一。

可以展望,随着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老子思想对世界的影响会更加深广。

“他是道教太上老君的原型,家喻户晓。”

“他还是博学多识的东方圣人,闻名中外。”

“他是道家学派的创始人,中国文化的基石。”

“老子,姓李,名耳,字伯阳。”

“说到老子,可谓是家喻户晓。”

“老子作为中国最著名的哲学家和思想家之一,也是道家学派创始人,与庄子并称老庄。”

“后来,道家思想发展成为道教思想,逐渐成为宗教性的教条。”

“老子也被后人尊称为道教始祖太上老君,在唐朝也被追认为李姓始祖。”

“说到老子的身份,是一個有着悠久而复杂的历史问题。”

“关于他的姓名、籍贯、生卒年等基本信息,历代学者和史料都有不同的说法和争议。”

“其中最早和最权威的说法,主要来源于史记老子韩非列传。”

“老子曾担任周朝守藏室之史,相当于周朝国家图书馆馆长。”

“他与孔子是同时代的人物,以博学而闻名。”

“孔子曾入周向老子问礼,这也是为何韩愈师说中孔子师老聃的缘由。”

“春秋末年,天下大乱,老子弃官归隐,于是骑青牛西行。”

“到灵宝函谷关时,受关令尹喜的请求,于是写下了道德经。”

“老子形象的最终定型,经历了一个漫长的演化过程。”

“在先秦诸子的笔下,老子是博学多识的学者。”

“在道家典籍中,老子的形象开始得到神化。”

“汉初以黄老哲学治国,方仙道兴起,成为国学。”

“在此背景下,老子的形象开始传说化和神秘化。”

“尤其是张道陵的天启事件及佛教的影响,老子终于成为至上神。”

李世民:为了抬高皇家的地位,认老子李耳为李姓始祖是有必要的。

在唐朝刚刚建立之处,朝廷对佛教的态度一直有所保留,甚至还走向了反佛的一面。

曾经就有大臣先后七次上书,以僧侣剥削民财为由,提议废除僧尼,减少塔寺。

考虑到这个情况,高祖皇帝原本要发布诏令,准备废佛的。

只是后来发生了玄武门之变,这个任务就落在了他的身上。

他虽然一改高祖皇帝的废佛,但对佛教还是采取了抑制的态度。

佛教与道教是目前的两大宗教,抑佛自然就会重道。

况且,他们皇家也姓李,这和道教的始祖老子有着难以言说的关系。

当然,他推崇道教还有另一层意思。

朝廷内部有两大政治集团,关陇贵族和山东氏族。

他李家虽然出身关陇贵族,可要论门阀势力,是不如山东氏族的。

为了抬高门第,他认为有必要认老子为家祖,并奉道教为国教,采取措施推崇道教,提高道士地位。

他曾下令搜集晋魏时期的道书,广传大道。

这时,有一和尚为了拯救佛教江河日下的地位,专门写了一本辩正论的书。

博引史书佛典,宣扬佛教比道教优越。

同时,这和尚还对症下药,说了关于老子的负面消息,想以此倒逼他不认这个祖先。

按照和尚的说法,李唐皇室有鲜卑人的血统,而老子出生贫寒。

和尚认为李唐皇室舍弃鲜卑血统,去认老子这种身份低贱的人为祖先,实在是很不明智的举动。

他当时大动肝火,想要杀了和尚,竟然质疑自己的先祖。

当然,他也不是暴虐之人,在崇道的同时,并没有对佛教做到赶尽杀绝,这才有了和尚的获释。

在和尚获释后,他召见和尚细问佛道的优劣,和尚做出了比较合理的回答。

于是他就免除了和尚的诋毁之罪,最后敕令让和尚到益州做僧人去了。

总之,认老子为李姓始祖是他经过深思熟虑之后所做的决定,自然不会任由一个和尚横加阻拦。

“元明清时期,随着道教的世俗化,老子身上的神秘色彩在一定程度上有所消退。”

“而老子最纯粹的身份其实就是道家思想的创始人,先秦时代的思想和哲学大家。”

“中国文化就像一棵参天大树,而这棵参天大树的根在道家。”

“汉书记载,道家者流,盖出于史官,由此也能知道道家源源于史官。”

“春秋时期,诸侯国之间相互攻伐,争夺土地和人口。”

“老子深感天下大乱,人心不古,于是便站出来反对这种社会乱象。”

“老子为道家确立了基本的思想主张,这是他留给后世的宝贵思想财富。”

“老子哲学思想的最高范畴是道,道在道德经一书中出现了76次。”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道是产生一切形式的根本,也是主宰一切形式的根本,简单理解就是指世间万物的本源和运行的总规律。”

“昆虫、动物、人类,这些存在实体是道。”

“潮起潮落、春夏秋冬、夏暖冬凉,这些自然规律也是道。”

“老子在道德经首章中提出了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意思就是道只可意会,无法言传。”

“若能用语言表述出来,那就不是永恒的道了。”

“即人生的规律是可以认识的,是可掌握的。”

“但由于该事物随时随刻在发展变化,现在的事物并不是我们以往已经所认识的事物了。”

“老子说,天长地久。”

“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

“天地因为没有刻意的追求长生,所以才会长久存在。”

“道,生养万物,但感觉不到疲惫。”

“万物都随着道的运动变化而变化,而道自身却永恒长存。”

苏轼:老子为我们留下了道德经这部历经千年而经久不衰的文化瑰宝。

老子所处的时代是社会重大的变革期,周王朝权势衰微,已经控制不住日益混乱的局势。

诸侯国之间相互争霸,战争频繁,家破国灭者不计其数。

战争久不停歇,民众流离失所,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

除了几个诸侯国的政治还比较清明外,其余都是政治黑暗。

动荡的社会环境,尖锐的社会矛盾,当权者的各种盘剥,民众生活苦不堪言。

担任过史官的老子,能以更深刻的眼光,洞察礼乐崩坏的时局。

老子苦苦探寻救治天下之道,提出自己独特的思想,声名远播,被天下人尊称为智者。

周王室发生内乱之际,王子猛与王子朝为争夺天子之位而互相搏杀。

王子朝最终势败,不甘失败的他劫掠了周王室大批典籍,逃亡到了楚国。

老子蒙受失职之责,受牵连而辞职,这也正合了他要隐退之意。

于是,老子离开洛邑,骑一青牛,欲西出函谷关。

社会动荡不安,像老子这样想要退隐的人不在少数。

这些退隐之人都是当时有见地的读书人,对社会现实看得一清二楚,却又无能为力。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

光阴小说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