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光阴小说网>游戏竞技>我刷的视频在古代爆红> 第285章 开清第一功洪承畴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285章 开清第一功洪承畴(2 / 2)

这是出于统治的需要,不足以作为评价洪承畴功过的根据。

不过总的来说,洪承畴在清初的卓著功绩是应得到肯定的,对清朝的统一有着不可磨灭的功绩。

“崇祯十四年,皇太极返回盛京,命令贝勒多铎等人留守诸军。”

“洪承畴想要突围,统领全部人马进攻镶黄旗,没有成功。”

“十月,皇太极命令肃郡王豪格、公满达海驻扎在松山。”

“十二月,洪承畴听说关内援军将到,又派将领率六千人夜间进攻正红旗和正黄旗蒙古营。”

“被打败,逃回城内,但城门关闭进不去,于是败兵大部分被杀。”

“剩下的人逃往杏山,又遭遇伏击,全军覆没。”

“崇祯帝一开始让杨绳武率军增援洪承畴,但杨绳武战死。”

“之后让范志完代替,但清军过于强大,明军难以攻破,停滞不前。”

“洪承畴被围至六月,粮食将尽。”

“第二年二月,松山城副将派人前去请降,为表诚意,愿拿儿子为人质。”

“晚上清军竖梯入城,擒获洪承畴与巡抚邱民仰、曹变蛟、王廷臣等将领。”

“皇太极传谕,将邱民仰、曹变蛟、王廷臣处死,洪承畴送往盛京。”

“皇太极想要将洪承畴收为己用,命令吏部尚书范文程去劝降,洪承畴大骂不止。”

“范文程不仅不介意,还与洪承畴谈古今大事。”

“谈话间,房梁上落下灰尘,掉在洪承畴的衣服上,洪承畴不时挥手将灰尘拂去。”

“于是范文程立刻回奏皇太极,说洪承畴不会死,如此爱惜衣服,更何况生命。”

“皇太极听罢便亲自去探望洪承畴,见洪承畴衣着单薄,当即脱下身上的貂裘给洪承畴披上。”

“洪承畴感叹皇太极对其待遇,遂叩头请降。”

“皇太极厚赏洪承畴,并摆宴席庆贺,对诸将领称得到前往中原的向导,值得庆贺。”

“崇祯十五年,皇太极位于崇政殿,召洪承畴及诸位降将祖大寿等入宫觐见。”

“崇祯帝当初听说洪承畴死了,赐祭十六坛,设立祠堂在都城外。”

“崇祯帝将亲临祭奠,不久听说洪承畴投降,于是停止。”

洪承畴:和昏庸的崇祯相比,皇太极更加英明。

他还记得自己跪于大清门外,向皇太极陈述的场景。

他身为明军将领,领兵十三万增援锦州,皇太极抵达将他打败。

之后他镇守松山,城破被擒获,自认为应该死去。

承蒙皇太极不杀之恩,如今朝见,他自知罪重,不敢贸然进入。

当时的场景现在回想起来,仿佛历历在目,他还清楚地记得皇太极的谕旨。

双方交战,各自为主,皇太极不会介意。

而且清军之所以战胜,不过是上天的旨意。

上天有好生之德,所以赐恩于他,既已知恩情,应当尽力为自己效力。

如曾经的张春,得到恩情却不能为自己效力,又不愿以死明志,最后没有功名的死去。

那时他入朝参见,皇太极令他上殿坐,赐茶招待。

并向他询问明廷制度,明廷宗室被俘虏,置若罔闻。

将帅作战被擒获,竭尽全力后投降,必将诛杀他的妻子,或是被贬为奴,这是旧制度还是新立的制度。

他答道以前没有这样的制度,最近朝中大臣各抒己见向崇祯帝报告,由此开始。

皇太极感叹,国君昏庸,臣子蒙蔽,很多人蒙冤而死。

将帅因奋力作战被擒,用他府中的金库钱财当做赎罪来还就可以了,为什么要惩罚他的儿女,何必残害无辜的人。

仅此一点,他就知道皇太极比崇祯更加英明。

“洪承畴降清后,皇太极令他隶属于镶黄旗汉军,待遇十分优厚。”

“但由于皇太极对他尚存戒心,一直没有任命他官职。”

“皇太极死后,多尔衮摄政,洪承畴才逐渐受到重用。”

“崇德八年八月九日,皇太极突然逝世。”

“由年仅六岁的福临继位,叔父睿亲王多尔衮、郑亲王济尔哈朗摄政,改元顺治。”

“顺治元年,李自成大顺军攻占北京,崇祯帝自缢,但当时的清朝尚未得到确报。”

“在大顺军向北京迅猛进军时,范文程曾上书多尔衮,指出明亡已是大势所趋。”

“范文程提出进取中原的大计和进取的方针策略,摄政王多尔衮察觉时间紧迫,数日之内急聚军马。”

“随后大举南伐,清军抵达辽河,山海关总兵平西伯吴三桂派遣副将向清军乞降。”

“多尔衮此时已知悉李自成攻占北京和崇祯帝已死的消息,他决定向洪承畴咨询军事。”

“五月二日,清军进入北京。”

“面对北京城内民心不安的局面,多尔衮采取了范文程、洪承畴等人的建议,安抚百姓。”

“对于归降的明朝官员,官复原职,对于降清的汉族文武官员,升级任用。”

“争取明朝降官和汉族地主的支持,且为崇祯帝发丧,利用怀旧的心理,得到百姓的赞同。”

“为安定民心,清朝入关后,宣布取消明末的加派赋税。”

“这一系列措施相继出台后,使得北京城逐渐安定。”

“清军占领北京后,曾进行分功赏爵,洪承畴入内院佐理机务。”

“多尔衮入京时,洪承畴已在内院协助多尔衮办理机务。”

“他从加强中央集权的角度看,认为应该提高内院的权力,才能协助多尔衮处理好朝政。”

“便经常向多尔衮进言,提出恢复明朝的内阁票拟制度。”

“也就是内外文武官员的奏章和各部院覆奏的本章,都要通过内院。”

“由内院发到六科,由六科去抄发各部院。”

“为安定北京的秩序,洪承畴还上本对京城的缉察工作提出具体的建议。”

“顺治二年,清廷正式任命洪承畴以原官总督,招抚江南各省地方。”

“七月初三,多尔衮又以顺治帝名义赐敕洪承畴,表示了对洪承畴的倚重。”

“敕文全长七百多字,是临行前给洪承畴的指示,也是平定江南的具体政策。”

“九月,原李自成的译侯田见秀、义侯张鼎等在洪承畴的招抚政策影响下,纷纷缴械投降。”

“洪承畴由于招抚江南运筹得当,很快取得效果,江南形势基本稳定。”

“不久,洪承畴的父亲去世,再加上他本人的眼疾,所以上书请求他回京守制。”

多尔衮:反抗清朝统治战争给我大清带来了极大的困扰,为了扭转这种状况,本王选择了洪承畴解决此事。

如今看来,洪承畴担此重任后,很好的给大清解决了不少麻烦。

在清朝统一天下的过程中,为了解决老百姓反抗的问题,洪承畴制定了好几种措施。

一是洪承畴对江南军民进行的招抚策略,为避免当地百姓遭受战乱之灾发挥了重大作用。

洪承畴本身就是明朝的官员,十分了解江南人民的心理。

此外,洪承畴在南方还有许多故人。

为了缓解矛盾,洪承畴便积极对于过去的这些旧交进行人情关系疏通,促进他们归降。

比如明朝兵部尚书,洪承畴便选择了顾念旧情,安抚此人。

确保其能够原官留任政策,最终实现了顺利招抚。

二是洪承畴大开科举考试,为众多学子找到入仕之路。

洪承畴的这种做法使得大量知识分子,对大清采取了较为和善的拥护态度,同时也使清朝招来了许多有用人才。

这对于降低当时尖锐的矛盾,也有着十分积极的意义。

三是洪承畴建议降低赋税,缓解人民赋税压力。

洪承畴认为江南百姓之所以对前明统治十分不满,重要原因便是明朝的赋税太过严重。

一定程度上降低百姓赋税,可以缓解百姓的敌视情绪,对于改善不利状况有着十分积极的作用。

洪承畴还有一个重要措施,那就是武力解决。

江南形势并不是简单的用温和政策就可以一次性的解决,必要的情况下必须采用强硬措施。

面对前明政权的顽固抵抗势力,洪承畴绝不手软。

比如有一位顽固抵抗的大明将领,洪承畴选派已投降清朝的官员,利用旧关系偷偷潜入军营中最终擒杀。

“次年,洪承畴升任为太子太傅,再次入内三院佐理机要,还担任过《太宗文皇帝实录》一书编纂的总裁官和会试主考官。”

“洪承畴曾提出由内三院大学士和九卿举荐总督、巡抚、提督、镇将等各级地方官的保举连坐法,对举荐得当者有赏,举荐失误者要连坐。”

“此后,又兼任都察院左都御史,将御史甄别为六等,依其政绩优劣分别予以升迁、留任、贬罚,以整顿吏治。”

“顺治八年,河南道御史张煊上疏参劾吏部尚书十罪两不法,其中一些条文涉及洪承畴。”

“张煊称洪承畴曾同吏部尚书在火神庙密议逃叛,送母回闽却不请旨。”

“洪承畴自辩称火神庙集议只为甄别诸御史定等差,而私送母回闽一事则甘愿服罪。”

“对于洪承畴的各项罪状,顺治帝从轻发落。”

“称洪承畴火神庙集议,不必过多揣测。”

“送母归原籍未奏闻,为亲人服罪,情有可原。”

“顺治十年,洪承畴调任内翰林弘文院大学士。”

“这时,南明桂王朱由榔占据着云贵两省,不断派兵进攻湖南、广西、四川等地。”

“洪承畴随即又被任为兵部尚书兼都察院右副都御史,经略湖广、广东、广西、云南、贵州等省。”

“顺治十二年,孙可望派大军攻岳州、武昌、常德等地。”

“洪承畴指挥清军在常德设下埋伏,结果大获胜利,迫使孙可望撤回贵州。”

“两年后,清廷决定不再设五省经略。”

“洪承畴正打点行装,准备回京,孙可望突然率众出降。”

“顺治十六年,清军攻占昆明后。”

“清廷又把消灭永历及其政权的任务交给了洪承畴,洪承畴认为当前最主要的任务是安定云南内部。”

“他上疏说云南地方偏远,土司种类最多,不易治理。”

“最好参照元明两朝的经验,留兵驻镇,使边疆永远安宁。”

“于是清廷很快派遣平西王吴三桂,率兵留驻云南。”

“顺治十七年,洪承畴因病请求回京。”

“回京后因其功大、位高、权重,引起满洲贵族和一些汉族大臣的猜忌和不满,受到冷落。”

“次年正月,顺治帝病逝,康熙帝即位。”

“五日,洪承畴又因病请求退休,经清廷同意。”

“清廷几经争论,赐以洪承畴三等阿达哈哈番的爵位。”

“康熙四年,洪承畴病逝,享年七十三岁。”

“康熙帝追赠洪承畴为少师,赐谥号文襄,立御碑。”

明末清初的很多读书人尽管对洪承畴的品性不耻,但也有不少读书人认为洪承畴有大贡献。

南明隆武和鲁王政权的覆灭,以及其他抗清势力的剿平都表明洪承畴招抚政策的成功。

洪承畴减少了武力征服,对百姓和社会来说减少了战乱和破坏,有利于百姓和社会的安定以及生产力的发展。

对清朝来说,减轻了统一的阻力,有利于巩固清中央政权的统治。

为了稳固大清这个新政权,洪承畴提出了不少建议被采纳。

学习汉人语言,汉家千年文化经典。

批判性吸收明朝治国策略,尽可能做到顺利过渡。

积极选拔人才,采用连坐制办法。

尤其对于封疆大吏,必须对保举人一样进行记录。

倘若推荐者表现优异,那么保举人就可以得到相应的奖励。

如果推荐人表现无法得到预期效果,那么保举人同样也应当受到惩罚。

洪承畴提出的治国安邦策略,十分符合清朝的发展需求,因此被皇上立即进行采用。

同时也说明洪承畴对于稳固清朝统治,确保清初相关政策制定符合民意做出了十分积极的贡献。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章

光阴小说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