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光阴小说网>游戏竞技>我刷的视频在古代爆红> 第249章 帝王梦的破碎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249章 帝王梦的破碎(2 / 2)

不过话说回来,不管是皇权制度,还是责任内阁制度,都必须牢牢控制着兵权。

毕竟说一千道一万,没有武力保驾护航,什么政体制度都不管用。

“但宋教仁之死,却成了清朝灭亡后,国民党不满袁世凯这一年来各种压制异己行为的一个宣泄点。”

“盛怒之下,以孙中山为代表的一部分国民党人表现的极不理智,说这事不能再忍了,这次一定要与袁世凯开战。”

“当时的国民党内部也有头脑清醒的人,比如黄兴。”

“黄兴劝孙中山,咱们现在手上没兵,你拿什么跟北洋军打?”

“去年谈判时,咱们手里还有几条枪,那时候你不打。”

“现在没枪了你却要打,这不是送死吗?还是老老实实坐下来走司法程序吧。”

“孙中山被黄兴这么一劝,也冷静了下来,决定走司法程序。”

“可是就在这时,袁世凯却又干了一件让国民党极为愤慨的事,他拿全国关税、盐税向英国、法国、德国、俄国、日本五国银行团借了2500万英镑。”

“国民党一看这情况,再次吵得沸沸扬扬。”

“因为按照临时约法规定,民国政府借款要经国会通过后才能签字。”

“而国会当时是被国民党控制的,袁世凯为了借钱绕开了国会,这等于是视临时约法如草纸。”

“并且袁世凯此时借钱意图也很明显,肯定就是想着借到钱后招兵买马收拾国民党。”

“如此一来,战争已经无可避免,二次革命就此爆发。”

晚清时期的老百姓慢慢回过神来,袁世凯的所作所为好像和他们想象中的不一样。

原本在他们看来,袁世凯推翻了清政府,实行了共和制度。

可现在看来,好像并不是那么回事。

说是共和制的中华民国,但更像是袁世凯一个人的独裁统治。

明明都已经采取了责任内阁制的政体,而且也大张旗鼓的进行了选举。

按照选举的结果,国民党获得的票数更多,理应控制着国会。

现在袁世凯向西方列强借钱,本该需要国会的通过,但袁世凯却完全无视了国会的作用,直接绕过国会向列强借钱。

既然这样的话,那费尽心力的组建内阁还有什么用?

袁世凯直接无视临时约法,成为一个独裁者,这让他们老百姓对袁世凯的感观直线下降。

原本他们得知袁世凯推翻清政府,还对袁世凯歌功颂德,毫不吝啬的称赞袁世凯为中华儿女做了一件大好事。

可如今看来,他们完全看错了袁世凯,其虚伪面目令他们恶心。

推翻一个独裁者,结果自己上台成为独裁者,这显然不是他们想要看到的。

“这次战争打响前,国内的形势大致是这样的。”

“北方大部分地区被北洋军控制,国民党控制江西、安徽、广东、云贵、广西、四川这些地方虽然不支持北洋系,但与国民党的关系也一般。”

“剩下的新疆、青海、甘肃等地地广人稀,远离中央,基本上就是打酱油的角色。”

“国民党仓促之下能拉拢的只有湖南、福建、浙江等省。”

“双方实力差距如此明显,国民党的战败自然也是情理之中的事。”

“1913年6月,袁世凯借口国民党叛乱,罢免了江西、广东和安徽三省的国民党都督,紧接着北洋军大举南下。”

“没招了,国民党只能硬着头皮打了。”

“9月,北洋军攻下南京。”

“二次革命失败,国民党主要领导人流亡海外。”

“战后,北洋系控制的民国政府将国民党定为叛党,永久封杀。”

“二次革命失败后,孙中山深切感到,非袁氏兵力之强,乃同党人心涣散,已不能领导革命继续前进。”

“于是,孙中山决心从整顿党务入手,重组新党,拯救革命。”

“1913年9月27日,孙中山亲自拟定入党誓约。”

“规定入党者须绝对服从其领导,无论资格多老,皆需重立誓约,加按指印。”

“黄兴对此很不满,他不同意服从党魁一人。”

“并且黄兴认为党员在誓约上用中指按上指印,以起矢忠的做法,既原始又落后,不利于革命事业的发展。”

“当时与黄兴持相同观点的人还有不少,比如李烈钧、胡汉民等。”

“反对者们多次劝说孙中山,孙中山不听。”

“由此,本就实力大损的国民党再一次分裂。”

李世民:国民党的实力原本就比袁世凯弱得多,再加上人心涣散,战败也是情理之中了,孙中山能够意识到这一点还不算晚。

他倒是非常理解孙中山想要集权,把全国各省的国民党拧成一股绳。

毕竟战败的事实已经说明了,全国各省的国民党各自为政是不可行的,只会被袁世凯的北洋军逐个击破。

要是国民党能够劲往一处使,和北洋军作战说不定还有胜算,也就不会输得如此之惨。

不过虽说孙中山想要把国民党的权力集于一身,但也不是那么轻松就可以做到的。

毕竟孙中山独揽大权之后,势必有人的权力被吞噬。

他非常明白,黄兴之所以如此激烈反对孙中山集权,就是源于这样的考虑。

要让黄兴交出手中的权力,自然也就会遭到黄兴的反对。

“没了国民党的制衡,袁世凯随即开始总揽大权。”

“袁世凯先是宣布修改《临时约法》,把政体由内阁制改回总统制。”

“接着又颁布新《约法》,两次修改总统任期。”

“第一次把总统任期改为十年,第二次直接取消总统任期限制,宣布自己为终生总统。”

“并且,他还强化了总统权力,将原本需要国会批准才能生效的宣战权、签约权等实权一并收入囊中。”

“经过这一系列操作,袁世凯与皇帝已经没啥区别了。”

“不过虽说袁世凯此时的地位和皇帝差不多了,但总统毕竟不是皇帝。”

“袁世凯作为从旧时代过来的人,他心里对做皇帝多少还是有点想法的。”

“并且,袁世凯担任总统期间,他干的也不顺心。”

“一方面,日本为了独霸中国,逼迫他签署二十一条。”

“另一方面,南方的云贵两广依旧掌握在地方军阀手中。”

“这些地方势力拥兵自重,不服从中央政府。”

“为了强化中央权力,真正统一全国。”

“袁世凯想了很多办法,然而收效甚微。”

“在这种情况下,袁世凯做出了一个无比愚蠢的决定,称帝。”

“想着通过搞君主立宪,借皇帝名号压制地方的实力派。”

孙中山:枉你袁世凯英明一世,没想到临了干出如此愚蠢之事,注定会落得个遗臭万年的下场。

自从袁世凯把他们国民党打败后,他就时刻想着寻找机会反攻袁世凯。

千算万算,没算到袁世凯自己作死,亲手奉上了这个千载难逢的机会。

在清政府被西方列强按在地上摩擦的时候,全国老百姓的人心就已经慢慢不在清政府这边。

随着局势的慢慢演变,全天下的老百姓已经完全摒弃了帝制,人人心里想着共和制度。

封建皇权的帝制已经不合时宜,大家期盼着共和制的到来。

可袁世凯自己作死,居然妄想着恢复帝制,自己成为君临天下的皇帝。

原本天下老百姓还对袁世凯推翻清政府的统治抱有一丝好感,现在可倒好,倒行逆施已经彻底惹恼了天下老百姓。

如此绝好时机,他自然要好好把握,坚定果断的举起反袁的大旗。

“1915年12月12日,袁世凯宣布接受帝位,推翻共和,复辟帝制,改民国为中华帝国,并下令废除民国纪元,将1916年定为洪宪元年。”

“称帝之前,由于中日二十一条事件,袁世凯饱受诟病。”

“老百姓普遍认为,这都民国了,怎么还签不平等条约呢?看来民国与大清也没什么区别。”

“如此舆情之下,要是再开历史倒车,明显不合时宜,必然要遭到千夫所指。”

“当时段祺瑞为袁世凯着想,曾五次登门劝诫,要求袁世凯可千万别做傻事!”

“为了表明态度,段祺瑞甚至还卸去职务。”

“不过,估计是人老了容易犯糊涂的缘故,袁世凯被自己的儿子袁克定和北洋元老杨度、严复、张勋这些人一通忽悠,竟然真的以为舆情支持他称帝。”

“结果他是一步踏入深渊,彻底玩脱,葬送了自己几十年来积累的声望。”

“听说袁世凯称帝遭到了全国抨击,南方军阀和国民党顿时来了精神。”

“被北洋系压制了五年,这回总算是可以新账旧账一起算了。”

“1915年12月,孙中山发表《讨袁宣言》。”

“同一个月,蔡鄂、唐继尧等人通电各省,宣告云南独立,声讨袁世凯,护国战争开始。”

朱棣:虽说皇帝的诱惑确实很大,但也要看是什么时候吧!只能说袁世凯已经被权力的欲望冲昏了头脑。

成为皇帝执掌天下确实很诱人,袁世凯忍不住心动也能理解,但被权力蒙蔽了双眼就是袁世凯的愚蠢了。

在全天下老百姓想要共和制的强烈期盼下,这时候再搞帝制明显就不合时宜。

当皇帝也要看当时全天下的形势,需要有帝制的土壤才行。

而且更加离谱的是,老年的袁世凯太过昏聩,接二连三的走错路。

他记得很清楚,中日甲午战争过去还没有多久,中华儿女还深深记得所遭受的耻辱。

而袁世凯和日本签订不平等的二十一条,只会让老百姓对袁世凯不满。

在天下舆论不好的情况下,不想着如何修补,反而犯下更大的错误,倒行逆施的选择称帝,这不是自寻死路吗?

原本外部环境就不安定,现在又干蠢事,这完全就是给对手递刀子。

“其实以北洋系与地方军阀和国民党的实力差距,哪怕称帝不得人心,袁世凯也未必会输掉战争。”

“然而要命的是,袁世凯这时候没钱了,之前找五国银行团借的外债早就花得七七八八。”

“而现如今欧洲又在打世界大战,地主家也缺钱。”

“正所谓大炮一响黄金万两,没银子还打什么仗?”

“一时间,北洋系内部人心涣散,除了曹锟少数几人还宣誓效忠袁世凯外,其余大佬如冯国章全部跳出来唱反调。”

“冯国章甚至还与护国军达成私下协议,表示自己严守中立,绝不与护国军开战。”

“见北洋系有分裂的苗头,原本支持袁世凯的日本政府开始两头下注。”

“表面上日本依旧在支持袁世凯,但私下里却资助护国军和国民党。”

“外面闹,家里也不太平,袁世凯的几个儿子因为谁做太子,天天在家里争风吃醋,搞宫斗那套把戏。”

“内忧外患之下,袁世凯一病不起,只好宣布取消帝制,重新做回了大总统。”

“然而,护国军和北洋系中的倒袁派已经与袁世凯翻脸了,又怎么可能善罢甘休呢?”

“他们坚持要袁世凯让位,连大总统也不要做了。”

“最终,袁世凯在一片骂声中,因尿毒症不治而亡,时年57岁。”

各朝古人对袁世凯的倒行逆施唏嘘不已,一世英名落得一个晚年不保,这又是何苦来哉。

要是袁世凯最后不称帝的话,凭借着他推翻清政府,带领全国人民走向共和,这一份功绩足以让他流芳百世。

可偏偏袁世凯到了晚年昏聩愚蠢,行此倒行逆施之举,最终也只能落得一个遗臭万年的骂名。

要说心情最复杂的,还得是袁世凯本人。

他之所以选择称帝,也是为了加强中央权力,好凭借皇帝的名号压制地方的军阀。

而且他还仔细询问过身边的人,确认全国的舆论支持他,他这才选择称帝的。

可他哪里能想到,一世英名的他也有被忽悠的时候。

一想到自己愚蠢的决定,他就不禁万分懊恼,后悔当初鬼迷心窍做下错误的决定。

可是事情已经发生,现在再抱怨这些也是无济于事。

现在的局势越发严峻,已经到了生死存亡的危急关头。

可他却无力阻止这一切的发生,只能眼睁睁看着事情朝不可控的方向发展。

他内心深叹一口气,一步错,步步错,以至于晚年不保,一世英名毁于一旦。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章

光阴小说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