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光阴小说网>游戏竞技>我刷的视频在古代爆红> 第233章 君主集权达到顶峰的标志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233章 君主集权达到顶峰的标志(2 / 2)

“1722年,当四十五岁的雍正走上皇帝的宝座时,已是清军入关的第七十八个年头。”

“历经康熙皇帝六十一年治理的大清国,已初步呈现出盛世的局面。”

“但二十多年实办政务的历练,也让这位正值盛年的皇帝十分清醒。”

“康熙末年,政务松弛、积弊丛生,在两次废黜太子之后,争夺皇位的斗争也影响了政局的稳定。”

“而清朝历史上曾经两次上演的少主重臣政治格局,更让雍正皇帝对内阁或议政王大臣会议心有余悸。”

“终于,在西北军情刻不容缓之时,能够帮助皇帝总揽军权的军机处,成为雍正制度改革的突破口。”

“在创设了军机处得以将军权牢牢控制在自己手中之后,雍正皇帝找到了一种能够将更多权力集中在自己手中的工具,也就是奏折。”

张廷玉:奏折也并非是当今皇上首创的,而是先皇康熙年间才开始有的。

他对奏折制度非常了解,清楚地知道康熙皇帝之所以采用奏折,就是因为奏折具有快捷和保密的最大特点。

因为以往,大臣向皇帝奏事进言,所用题本都是层层机构递转。

而中间又经过写提要、票签等等环节,所以容易泄密,速度又慢。

而奏折是大臣本人亲笔书写,派专人送到皇宫,由太监把奏折直接送到皇帝的御案上。

中间没有任何环节,时间快,而且很保密。

据他所知,最早的奏折是内务府包衣出身的李煦在康熙三十二年上奏的。

在八旗制度之中,内务府包衣属于皇帝私人的奴才,而奴才与主子之间的通信也可以被视为皇帝的家信。

事实上,李煦最初十余年来的密折之中,都是关于雨水、收成、物价等当地的琐事,并无机密性可言。

但在密折之上,康熙皇帝还是用朱砂笔作了批语,叮嘱李煦奏折之事不可让他人知道。

他明白康熙皇帝之所以大搞奏折制度,主要是因为对地方官员和朝中汉族大臣还不是很放心。

如此一来,康熙皇帝可以通过奏折制度让一些心腹大臣在地方上监视地方的动向,监视地方上士大夫的活动,监视其他的官员。

“公元1722年,雍正皇帝即位之后,立刻下令,将有权进呈奏折的官员品级扩大到五品。”

“京内外官员,无论官职大小,只要得到皇帝的宠幸和特许,即使是微末之员,甚至寺庙的住持和尚,可以上奏折言事。”

“在故宫之中,军机处是为数不多的向公众开放的展馆之一,出的藏品中便有雍正皇帝命令宫中的能工巧匠特制的专门放置奏折的匣子。”

“为了保证奏折在传递过程中不被泄露,匣子上的小锁只有两把钥匙。”

“一把分发给得到皇帝特许上折奏事的官员,另一把则由皇帝自己掌管。”

“奏折匣的广泛推行,使得皇帝的耳目遍及全国各地。”

“而对各级官员来说,利用奏折秘密言事更像是一种皇帝赋予的权力。”

“因为除非经过皇帝的允许,任何人都无法得知奏事者在奏折中所写的内容。”

“如此一来,中央朝廷与地方官员的公私事件和人际关系,事无巨细,皇帝都可以从奏密折中直接了解到。”

“同时地方与中央之间,除了正常的领导与被领导的关系之外,又形成了一种相互监督制约的关系。”

“这样扁平化的监察体系,在民主体制日益发达的今天,恐怕也不一定能做到。”

“而在君主专制制度达到顶峰时期的清朝,却成了惩治吏治腐败比较有效的工具。”

“但是,由此也造成一种弊端,即大臣之间可以相互告密,下级官员可以越级举报。”

刘彻:满清虽说是入主中原的蛮夷,但不得不说还是有一些能耐的,这个奏折制度就很不错,朕非常喜欢。

他身为皇帝,一下子就敏锐的发现了奏折的妙处,让他不禁大为欢喜。

奏折对于他而言,最大的好处就是可以监视全国各地,加强对全天下的掌控力度。

他要是把奏折推行到全国,就相当于在全国各地安插了耳目。

如此一来,天下各地发生了什么大小事,他可以快速的知道。

除此之外还有一个最大的好处,那就是让各地的官员不敢贪污腐败,毕竟说不准身边就有人告密。

奏折制度虽然有一些弊端,但优势也非常明显,他很难不动心。

一想到这里,他在心中暗自琢磨,或许可以把奏折制度拿来大汉用一用。

“现在存世的奏折稿本中,康熙年间的奏折共有三千余件。”

“而只有十三年时间的雍正朝,却有奏折四万一千件。”

“这样算来,在执政的四千多个日夜中,雍正每天要批阅十件奏折。”

“这些奏折上,大多有雍正亲笔书写的批语,少则数字,多则近千字,甚至上万字。”

“经过学者的统计,雍正在位的十三年间,批奏的文字大约有一千七百万字。”

“而在奏折之外,雍正时期的题本和奏本还有十九万余件,每日平均批阅题本在四十件以上。”

“如此巨大的工作量,让雍正基本没有时间离开自己的书案。”

“根据《雍正起居注》记载,每天清晨五时,雍正便开始了一天的工作。”

“白天同臣下接触,议决和实施政事,晚上批阅奏章,忙碌的工作常常要持续到深夜子时。”

“即使吃饭和休息的时候,雍正也是不忘处理政事,不敢贪图轻松安逸。”

“对雍正来说,以一人治天下的代价,便是不巡幸、不游猎,日理万机,终年不息。”

“雍正皇帝的勤政,对他的继承者来说却是一种无形的压力。”

“乾隆十三年,被正式任命的军机大臣已多达十三人,而协助皇帝处理奏折已经成为军机大臣的主要工作。”

“在乾隆一朝留存的奏折中,最为常见的朱批,只有知道了三个字。”

和珅:皇上朱批的知道了三个字,相对来说重要性差一些,是一个知会上的,表示皇上看过了。

皇上的朱批一般有好几种,除了已阅,还有就是有旨意和另有旨。

有旨意就是另外还有处理意见,就这样提示大臣还有其他的,具体意见在后边。

或者是另外皇上已经处理了,让大臣关注另外的旨意。

雍正皇帝当初设立军机处的目的,本来就是为了提高效率,让皇上的意志更容易贯彻。

虽然他很钦佩先皇雍正皇帝的勤政,但也知道继任者当今皇上肯定是不会效仿的。

毕竟先皇就是因为太过勤政,每天勤勤恳恳,才导致积劳成疾而亡的。

“在交通和通信并不发达的古代,驿站最主要的功能便是为传递官府文书和军事情报的人或来往官员提供食宿、更换马匹。”

“朝廷的命令就是通过设立在全国各地大大小小的驿站,被直接送达到地方官员手中的。”

“尽管看上去形式落后,但皇帝与他的庞大帝国之间却保持着有效而紧密的联系。”

“经由驿站传递的大多是根据皇帝的命令,不经内阁之手,由军机大臣迅速秘密办理的政务。”

“但无论用何种发布命令的手段,军机处都成为了清朝政治体制中名副其实的中央枢纽。”

“在这样的权力格局中,内阁演变为一个日常的行政部门,议政王大臣会议则彻底丧失了存在的意义。”

“在此形势下,已经将所有权力都集中在自己手中的乾隆皇帝,于乾隆五十八年下令取消了议政王大臣的职务名称,议政王大臣会议制度也随之消失。”

“对于皇帝来说,军机大臣成了他管理国家政务不可或缺的工具。”

“在这样紧密的联系之中,军机大臣的作用已经不仅仅是起草旨意那样简单。”

“他们需要随时听候皇帝召见,以备咨询,参与高级和重要官员的选拔,与有关部门官员商议大政,甚至是审理重要案件。”

“他们既为行政首长,又有机会参与机密,同时还兼管部务,可谓位高权重、声名显赫。”

“但除了地位与名声之外,他们手中已没有了任何属于自己的权力。”

“这些经历层层选拔和多年磨练,最终得以进入权力核心的大清王朝的精英们,只能作为秘书和智囊,协助皇帝管理国家了。”

李世民:通过军机处来发布命令,把所有权力都集中到皇帝一个人手中,这个办法妙啊!

他虽然是大唐的皇帝,有着绝对的威严,但有时候也会受制于宰相。

但凡是皇帝,就没有不想集中皇权的,不受任何人的制约发号施令。

他也是一直这么做的,可收效甚微,遇到的阻力太大,但现在雍正设立的军机处给了他启发。

要是他也能在大唐设立军机处类似的朝廷机构,让军机大臣协助他管理大唐,再也不受掣肘的行使皇权,光是想一想就让他兴奋。

“乾隆四十年,皇帝在检阅侍卫时发现了仪表堂堂的和珅。”

“在不到一年的时间里,二十七岁的和珅便被皇帝提拔为户部右侍郎、军机大臣、内务府大臣。”

“尽管乾隆皇帝规定,非奉特旨,军机大臣既不能看奏折,也无权议论国家大政。”

“但在得到最高统治者的宠信后,官员们便能够掌握更多的权力。”

“公元1795年,做了六十年皇帝的乾隆将皇位禅让给儿子嘉庆,自己做起了仍然掌管国家大事的太上皇。”

“而和珅手中的权力也达到顶峰,在担任内阁首席大学士、领班军机大臣的同时。”

“和珅还兼管着吏部、户部、刑部、理藩院,取得了皇帝之下独一无二的最高权力和最高威望。”

“颇有挟太上皇以号令皇帝之势的和珅,让没有实权的嘉庆皇帝也不得不小心谨慎。”

“在私下见面时,嘉庆甚至允许和珅不行三跪九叩的大礼,以至于许多人私下里称和珅为二皇帝。”

“嘉庆四年正月,太上皇乾隆驾崩。”

“仅十天之后,嘉庆皇帝便宣布了和珅的二十条大罪,下旨抄家。”

“为了防止再次出现军机大臣专权,嘉靖皇帝开始了对军机处的大力整顿。”

“严禁内外官员将所奏之事通知军机处,严禁朝臣阿谀逢迎军机大臣,亲王不得入值军机处,军机大臣与御前大臣不得相兼。”

“为防军机处泄密,嘉庆皇帝还特地命都察院派监察御史一人,在内务府值房轮流值班监视。”

“经过这一系列的建章立制,军机处大为改观。”

“在嘉庆二十三年修订的《嘉庆会典》中,正式出现了办理军机处名目,军机处至此才成为一个名正言顺的中央权力机构。”

“其后,道光皇帝又于道光三十年颁布军机处章程九条,军机处的规章制度得到进一步完善,军机大臣的权限更受到了严格控制。”

“不仅难以与过去的相权相比,甚至连雍正、乾隆时期的情形也无法企及。”

“一个完整的高度中央集权的政府框架已日趋完善,天下政务总归一人处理,使得封建皇权达到了无以复加的顶峰。”

“在清朝权力分配的版图中,再没有一个职位能够威胁至高无上的皇权。”

嘉庆:虽然太上皇在弥留之际告诫朕不要杀和珅,但朕认为除掉和珅是非常必要的。

父皇是一个好大喜功的皇帝,花费相当惊人的,个人开销也相当大。

而和珅在这方面恰恰满足了父皇的这种需求,这也是和珅讨得父皇特别宠信的一个重要原因。

有过大臣弹劾奏参和珅的,事情都被父皇压下了。

可以说父皇很看重和珅,很信任和珅,也有些离不开和珅,所以才庇护着和珅。

哪怕是在父皇临终之际,给他留下遗言切勿杀和珅。

但他对父皇的遗言并没有听从,最终还是选择除掉了和珅,这是他在政治上考量的结果。

和珅在乾隆年间仗着父皇的宠幸,贪得无厌,专横弄权。

甚至还暗中培植自己的权力网,试图将他这个新皇架空。

而且和珅曾在他面前展现出极端的傲慢和不敬,完全没有将他放在眼里。

甚至还越过他奏请父皇来为自己谋取爵位,他对和珅的仇恨早已根深蒂固。

再一个就是他正式掌权后,国库已经变得空虚,急需充实财政收入。

而和珅贪污严重已是人尽皆知,他希望通过抄家和珅的家产来填补国库的空缺。

他除掉和珅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那就是维护皇权。

他作为新皇帝,需要巩固自己的地位,展示决断力和皇帝的威严。

而打击权臣和珅可以让他树立起自己的权威,从而稳固政权。

所以他除掉和珅是有多方面的原因,是他深思熟虑之后决定的。

“在没有对手的政治格局里,最容易滋生的便是统治者的盲目自信和固步自封。”

“但在统治者的视野之外,变革已成为一个世界性的主题。”

“在嘉庆、道光和咸丰皇帝执掌清王朝命脉的六十年里,工业革命的成功,使英国一跃成为占有世界陆地总面积四分之一的庞大帝国。”

“通过一系列战争、购买、兼并等手段,新成立的美国的领土也从大西洋西岸扩展到了太平洋东岸。”

“已经将世界瓜分殆尽的欧洲强国,开始将目光移向亚洲东部最后一片完整的大陆。”

“即将面临前所未有挑战的清统治者们,却没有他们祖辈的眼光与魄力。”

“在需要通过改革的方式随时调整国家政策的时候,遵循祖制成为清朝当政者应对变革的最基本态度。”

“而在东西方文明的直接冲突中,为了维护既得利益,又不得不进行名为新政却不触动封建统治根基的政革。”

“这种封闭保守的态度,最终将代表皇权专制的军机处推向覆灭的边缘。”

“1911年四月,随着责任内阁的建立,军机处彻底被废除退出历史舞台。”

大清王朝最后的几位帝王,听到主播所说的,一个个羞愧的低下了头。

面对外部的威胁,他们只能干着急,却又无能为力改变这一切。

他们也想实施新政让大清浴火重生,但反对派的阻挠不是他们可以对抗的。

他们虽说是大清皇帝,但一旦新政触动统治根基,也必然会遭到疯狂的对抗。

要是他们强制推行新政,别说拯救大清王朝了,只会加快大清王朝的崩溃。

面对国内外的严峻形势,大清王朝的灭亡已成定局,远不是他们可以挽救的。

雍正很是感慨,自己一手创立的军机处,最后随着清王朝的消亡而退出历史舞台。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章

光阴小说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