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光阴小说网>都市言情>大明:寒门辅臣> 第三百三十六章 宝钞提举司,顾正臣的担忧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三百三十六章 宝钞提举司,顾正臣的担忧(2 / 2)

朱元璋皱了皱眉头。

张希婉嘴角带着甜甜的笑意:“也就是你不怕,每隔几日要吃一次鱼,若是被人传出去,不知道会怎么编排。”

“怎么了?”

铁钱如此笨重,带个两贯钱都需要五百斤东西,这还怎么做买卖,整日搬运东西都够累了。若是买个五贯钱以上的东西,岂不是要拉上千斤铁钱过来?

造纸总比造铜钱省力气,省人力吧?

朱元璋让刘基回府,自己则回到皇宫,命人将户部尚书颜希哲、马贵喊来。

顾家现在算不上富庶,可一点也不穷困,顾正臣身兼数职,俸禄不少,尤其是泉州县男的俸禄,年俸四百石,一个月合十五六两银,还有卫指挥佥事,这可是正四品的俸禄,一个月也能折十两出头,就这两个的俸禄,就足够顾家好吃好喝了。

朱元璋没有绕弯子,直截了当地说:“朕今日微服民间,发现商人携带大量铜钱甚是不便,商人言说元时钞钱更为便利。对于钞钱,你们认为可行与否?”

“当时,四川以铁钱为主,铁钱重,但价却低,十个铁钱才能抵一铜钱。当时买一匹布需两贯铜钱,折算下来是两万铁钱,而这些铜钱,合着有五百斤重量,商人只能用车拉,用船载,十分沉重,阻累行程不说,看管起来更是麻烦,加上蜀汉道路难行,更渴望轻便而行。”

张希婉蹙眉,有些担忧:“发行宝钞,这在元时是寻常之事。只不过夫君也应该知道,元末时宝钞已是废纸,百姓与商人之间交易,多是金银铜,甚至是以物易物。”

顾正臣微微点头,仔细看着朱标的信,当看到朝廷设置宝钞提举司的消息时,不由得愣了下,脸色变得凝重起来。

让顾正臣多少有些奇怪,韩宜可没事就回金陵嘛,怎么还在句容逛个不停了,调查也不需要这么久吧。

“哦,是吗?”

韩宜可也不是那么低级的人,会用吃点肉来弹劾顾正臣,毕竟爵位在那摆着,吃不起鱼肉寒碜的不是顾正臣,那是皇帝。

朱元璋见颜希哲、马贵都没意见,便点头道:“这些年来为了铸通宝,苛责百姓出铜的事没少发生,且鼓铸辛劳,民间尚有奸民偷铸铜钱,商贾转输贸易,钱重道远,颇为不便。为减少鼓铸之苦,立商行远,当于中书之下设宝钞提举司,准备大明宝钞事宜,你们户部与胡相多商议。”

张希婉端着茶碗走了过来,见顾正臣如此严肃,不由问道。

张希婉含笑:“夫君需要多写信问好太子与太子妃。”

顾正臣走至桌案后坐了下来,将信拆开,对沏茶的张希婉说:“太子的信,想来又是朝廷动向。”

顾正臣不以为然:“咱喜欢吃鱼,太子和陛下都知道,吃鱼有什么好小心的,咱家俸禄不少,借此说事,可上不了台面。至于那个韩御史,就让他溜达吧。”

朱元璋看向马贵。

朱元璋颇感兴趣。

元朝可以说是

饭后,小荷过来收拾。

顾正臣无奈地笑了笑,将筷子拿起来,给张希婉夹了点鱼肉:“你应该多吃一些,整日忙碌,也不见你用饭过一碗,那就多吃点鱼肉。”

吃鱼算不得什么奢侈的事,就说匠作院做工的男人,哪个回家时候不带点鱼或猪肉的回家,舍去半日或一日的工钱,买点肉类犒劳下家人总还是没问题的。

“哈哈,能在怎么编排,说夫君我在句容大鱼大肉,过得逍遥快活,想来一定是贪了不少钱财。”

顾正臣皱眉道:“朝廷设了宝钞提举司,朝廷将在半年后推出宝钞。”

毕竟顾母与顾青青那里都有自己的事,顾青青也是个赚钱的,家里用不着多少销。

张希婉连连点头:“是呢,咱家也得小心点才是,那个御史还没走呢,昨天我还看到他在裁缝大院外。”

颜希哲见朱元璋眉头一紧,连忙说:“后来一些商人便想到了变通之法,使用交子来代替铜钱,交子可兑成铁钱,铁钱可兑成交子,后来商人加入的多了,方便了诸多买卖之事……”

后来干脆直接禁止了金银铜流通,一律要求使用宝钞。这并不是问题,问题是元朝中后期,需要钱的地方实在是太多,尤其是一群秃驴,霍霍王公贵族的女人不算完,还要求修寺庙,动辄几百万宝钞的工程,一时之间拿不出来钱,那就只能印刷了……

印钞机打开,钱哗啦啦就制出来了。

问题是,后世美丽国开印钞机,打劫的是全世界,人家的钱和全世界的资产挂钩,池子足够大。可元朝开印钞机,将一堆堆的钱全堆小池塘里了,结果是宝钞泛滥,贬值到了狗不理的状态。

顾正臣知道,老朱也是这个德行,没钱就想印,不用等朱老四上台,他自己就能把宝钞给玩残了……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章

光阴小说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