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111章 脾气(2 / 2)

即便是亲近宦官的丁宫和樊陵,他们也不愿让宦官能有机会掌握监察百官的力量。

宦官本就在禁中,如果其还能靠着新设的府台制衡朝臣,那他们的重要性岂不是大大降低了?

他们俩知道自己名声差,但名声差和千夫所指还是有差距的。

“大意了。”事后,刘辩安静地反思自己,现在的他似乎有些得意忘形了。

改革之路,道阻且长。

如今直接设立秘密情报监察机构的路暂时被堵死了,刘辩只能考虑弯道超车了。

放弃是不可能放弃的。

若实在不行,刘辩觉得,就别怪他率先使用大杀器宦官,在锦衣卫之前搞一个东厂了。

十常侍绝对非常乐意。

不过在此之前,卢植对御史台的建议,他打算先执行了再说。

增加御史台的监察力量,虽不如另起炉灶,但只要能起到作用,就不亏。

只是刘辩比较担心增设的吏员会像监察从事一样,没发挥出多少作用就被当地同化,虽这也是他原本就预想到的事情,除非他能立刻培养或影响一批真正忠于汉室之人担任此职务,但被同化的速度过于快了,发挥的作用要比刘辩预想的还要小。

考虑到御史台终究是以中央为主,能用的时间应该长一点。

不过要是给御史台增加人手,就算不换掉身上带着袁氏标签的韩馥,至少也得给他配个副手。

并不知道刘辩已经将目光盯上他的御史中丞韩馥再度上书,言及如今太子当政,当如监国时一般,设平尚书事,协助太子处理朝政。

这显然是意有所指。

如今朝臣之中,论及身份、声望和地位,当以大将军何进为首,也就是上次灵帝出巡时把何进带走了。

现在无论是设置平尚书事还是录尚书事,都必然不能跳过何进。

对于刘辩来说,虽然经历了被三公和尚书令拒绝的小小挫折,但他对于现状还是比较满意的。

他要是有问题可以召相关的大臣前来问询,而若是他有什么决定,甚至可以乾纲独断,直接发文尚书台。

如果可以,刘辩还是希望保持这种模式的,而不是在云台殿多一个需要他时常花心思的大将军。

韩馥的这份奏书名义上是写给灵帝的,实际上看到的却是刘辩。

看着这份奏书,刘辩忽然意识到,假如他将此事搁置不议,只将这份奏书列于送给灵帝的条目之上,那么灵帝很大可能不会知晓这件事。

本章完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章

光阴小说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