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光阴小说网>科幻灵异>大唐皇太子> 240章:祥瑞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240章:祥瑞(2 / 2)

李世民也是一脸不可思议。

张如风认真道:“自是可以,去年,殿下身边的护卫程良骏,去黔州之时遭遇歹人,胳膊被刀所伤,臣正是用缝合术替他止住了血。”

“陛下,此法可推广至军中,所有将士受伤,可先用酒精擦拭,再用针线缝合,后涂抹青霉素膏包扎,可保证伤口不会恶化。”

“若不慎仍生了痈疡,还可内服青霉素粉治疗,军医救治之时若严格遵循此流程,受伤将士的死亡率必可减少六七成。”

“卿所言当真?”

张如风严肃的点点头,“臣年轻之时当过随军医,对于军中的情况十分了解,臣敢作保。”

“好好好。”

李世民面色通红,长须都在颤着。

作为马上皇帝,他太清楚死亡率减少六七成代表着什么了。

伤兵是宝贵的,只要能活下来,那就是精锐老卒,多活下来六七成人,将大大增强军队的战力,其次,也能替朝廷节省下不少的抚恤钱。

一页药方,既能济民,又能济国,祥瑞,的确是祥瑞。

李世民看向李承乾,正儿八经的道:“高明,朕看你这缸绿毛,不能称为祥瑞。”

嗯?

李承乾有些懵。

如此划时代的东西,还不能称为祥瑞?

李二啊李二,到底该说你眼界太高,还是该说你不识货呢。

“父皇……”

李承乾要说什么,李世民摆摆手,笑呵呵的看向张如风,“朕看,张卿家才当称的上是祥瑞。”

“父皇说的对。”李承乾笑道:“张医正长的就国泰民安,一副祥瑞之象。”

哈哈哈。

李世民爽朗大笑。

张如风老脸一红,羞涩的将头低下。

李世民散去笑容,“张卿,你献良药良术,惠及军中将士,惠及天下万民,此乃大功一件,朕任你为太医院判,封安平县公,朕希望你以后能继续多加钻研,争为本朝之神农,青史留名享誉万世。”

院判的官职为五品,仅次于太医院正,是太医院的二把手,县公为从二品,爵位也不算低了。

李世民出手称的上大方,自此,张如风在长安城也可算是一号人物了。

这要是搁在其他人身上,恐怕早都欢天喜地的谢恩了,但张如风却是低着头一言不发。

李世民有所疑惑的看来,李承乾连忙道:“张先生,还不赶紧谢恩。”

“臣,谢陛下恩赏。”

张如风终于开口了,李世民露出笑容,正欲再勉励两句时,却又听的他说道:“臣惶恐,陛下天恩浩荡,臣愧不敢受。”

李世民眉头一皱,“张卿,你可是对朕的封赏不满意?”

“臣不敢。”张如风拱手道:“臣只是个医者,所求所寻只为治病救人,高官厚禄非臣所想,陛下恕罪。”

“有功就需赏。”李世民不容分说道:“你献良药,立如此大功,朕若是不赏,让世人如何看朕,不知道的,怕是还要说朕昏聩。”

李承乾也劝道:“是啊张先生,你不能因自个之快,而将父皇陷于不利之地啊。”

张如风一脸难色,犹犹豫豫许久,眼见李世民已有搵怒之状,这才缓缓道:“臣斗胆,请陛下可换个赏赐。”

李世民脸色回暖,“卿想让朕赏你什么?”

“臣斗胆,臣想开设一医塾,专门教授治病救人之法。”

这要求,即简单又纯粹,在李世民的眼中,张如风就是个一心痴迷医术,心中有大道之人,他想也不想的就答应了下来。

“好,朕让工部,就在国子监的边上,专门给你营造个医塾。”

“臣斗胆,臣想将医塾开设在城外。”

李世民大为不解,“张卿,城外多有不便,为何要在城外讲学。”

“陛下,授医与授文不一样,学医者,必要先从分辨草药开始,臣当年学医之时,家父曾说过,庐内读书万卷,不如行百里方圆,医塾建在城外,日后学子出行寻药更方便些。”

这理由听着有几分牵强,但细琢磨又有几分道理,李世民点点头,“那卿家自行选择地方,挑好了知会工部一声,由他们都建医塾。”

“臣,谢陛下。”

张如风俯身作揖,李世民笑着扶起。

这时,民部的一众大小官进来,汇禀近日修路遇到的一些问题。

李承乾和张如风随即离开,等到从殿中出来,李承乾脸上的笑容更甚。

他笑的很灿烂,同时,又笑的很狡诈,这等复杂的笑容,让张如风稍稍有些不安。

跟在李承乾的身后,张如风几次开口想要问什么,但一时又不知该如何问,直到出了宫,坐上回昭陵的马车,终是按耐不住,问道:“殿下,修建医塾,真的是为了传授医道?”

李承乾毫不犹豫的点点头,“当然了,这救病治人的岐黄之术,起于夏周兴于春秋,传承至今已有千年,可你说说,如今流传下来的医书有多少。”

张如风如数家珍道:“有黄帝内经,伤寒杂病论,神农本草经,针灸甲乙经,玉函方,脉经,刘涓子鬼遗方,金匮要略,青囊书,还有……”

“行了,你不用挨个数了。”李承乾打断道:“我敢肯定,流传至今的医书,绝对不超过五十本,你同不同意。”

张如风思虑了会,慢慢点点头。

李承乾接着道:“医家传承千年,历代行医济世者,加起来至少也该有个百八十万了吧。”

张如风又点点头。

“行医之人如此多,传承下来的正儿八经的医书,却是少的可怜,你觉得为什么?”

仔细的想想,张如风回答道:“因为书籍传承不易。”

李承乾一笑,“如果书籍传承不易,为何儒家的典籍传承至今却数不胜数,宫中藏书阁里的那万卷书册又从何而来。”

“这…”张如风一时语塞,皱着眉头思索许久,又说道:“因为儒学门生众多,人多自然传承容易。”

“因为君王独尊儒术,所以人人皆研习经史子集。”

李承乾摇摇头,“这算是一个原因,但不是主要原因。”

“那殿下觉得主要原因是什么?”

“名声!”

张如风眉头拧成了一团。

李承乾解释道:“天底下,凡是大儒,皆想著一本传世之作,以扬万世之名,所以他们会将自己毕生所学,毫无保留的宣扬出来,如此一代一代,后人站在前人的肩膀上,将儒学一步一步发扬壮大。”

“但医者不一样,为医者,图名者甚少,图利者居多。”

这话听着有贬镝之意,张如风不忿道:“殿下这话,怕有失偏颇,我医家大贤,也有不少。”

李承乾笑笑,不愿在这等无意义的争论多废口舌,他转而道:“张先生,我记得你说过,从东晋开始,你家之人历代皆为御医。”

张如风有些自豪的点点头。

“那么你的医术,想必是家族所传。”

“是,老夫从孩童起,就开始跟随家父学习治病之法。”

“那你家肯定有很多不外传的秘术咯。”

张如风颔首,“殿下之前寄给顺阳王的药水,就是家中不外传的秘法,除了老夫之外,这世上再无人能制出那等奇药。”

李承乾呵呵一笑,反问道:“为何不外传?”

张如风神情一滞,这倒是把他问住了,秘法不都是不外传的吗,哪怕已经时隔数十年,张如风还清楚的记得,当初学习家中秘方之时,他爹千叮咛万嘱咐,说这是兴家立业之本,除了自家人以外,绝不能传习给外人。

等不来个回应,李承乾自问自答道:“说到底,不外传还是因个利字,知道别人不知道的,懂别人不懂的,能治别人治不了的,那就能因此得到好处,比如官职,比如声望,比如钱财。”

张如风张张嘴,下意识想要反驳,却又不知该如何反驳。

李承乾继续说道:“这些秘方秘术,要么是传给家里人,要么是传给徒弟,总之,绝不会轻易教给他人,传承的人少了,风险就大,一旦那代出个什么意外,这些秘方秘术也就消失于长河了。”

“张先生,就说你,你那孙儿多大了?”

“今年刚至八岁。”

“还是个幼童,那应该还未开始学习医术吧。”

张如风默默点点头。

“我打个不恰当的比方,要是在这个时候,你和你儿子相继出了意外,那你家的那些秘方是不是就此断了传承了。”

张如风有些悟了,他面色一正,拱手拜道:“殿下的意思,老夫明白了,等到医塾建成后,老夫必然将平生所学,一五一十的授予他人,绝不藏一点之私。”

李承乾虚扶一手,含笑赞扬道:“张先生高义,要是所有人都能如此,何愁百业不兴,其实,换个角度想想,将秘方教给更多的人,那就能救更多的人,这可也是大功德,能积阴德的。”

要是把秘方拿出来,就算是积阴德,那不把秘方拿出来,岂不是就成有损阴德,一时间,张如风也不知道李承乾是在夸自己还是在损自己,只好略带羞愧的笑笑。

转头看了眼窗外,李承乾突然叫停马车,两人一同从车上下来,指着眼前一大片空地,李承乾笑呵呵问道:“你看这处地方如何,左右有山,脚下有水,距离昭陵不过六里地。”

张如风来回看看,满意的道:“不错,确实是块好地方。”

“那医塾就建在此处,回去我就画草图,让工部尽快开始动工,免得夜长梦多。”

回到昭陵,李承乾先看了看三缸竹子,经过大半天,里头的水又浑浊了些。

宋七在一旁站着,小心翼翼问道:“殿下,除了添水,还用做别的吗?”

李承乾也没说个什么,只是摇了摇头,而后便一脑袋扎进屋子里,开始规划起了医塾的设计。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章

光阴小说网